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教育 > 文学 >

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教案范文3篇 《鸿门宴》优秀教案

2023-10-25 15:27:27 天奇生活 【 字体:

  《鸿门宴》这篇文章两千年来脍炙人口,一直作为语文必读篇目。后世还由这篇文章衍生出多个成语,以及大量的文学艺术或戏剧影视作品。那么,关于《鸿门宴》的教案怎么写?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一、问题设计:

  1、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2、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2)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1、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2、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哈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3-4)节。

  2、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1、背诵(3-4)节;

  2、完成练习(三)。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目为所虎: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喷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1、文章的结构:

  2、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张而池)

  宴中:(杀或不杀)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块(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宾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一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哈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项羽不怒樊哈,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哈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

(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洁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3

  教学目标:

  1、立足文本分析项羽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力求将客观评价与个性解读相统一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主要人物项羽的性格特点。

  赏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一-“烘云托月”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仪、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点拨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拔、归纳、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项羽的《该下歌》导入新课: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雅(zhui)不逝

  雅(zhui)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齐读《垓下歌》,教师设问:《垓下歌》是项羽深陷西面楚歌的境地时所作,在穷途末路之时项羽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什么?(“时不利兮雅(hun)不逝。”)所以,他在临死之际反复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的失败,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事”?今天,就让我们从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鸿门宴》)

  二、合作探究:

  教师用灯片打出两个合作探究题,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讨论。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小组长收集汇总本组成员的意见,最后推荐一位同学作为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请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可以反驳,如果认同则可补充说明。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观点中的关键词,并视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所在小组1--3分的加分。

  1、鸿门宴之前,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40万PK10万),他也曾扬言要“击破沛公军”可是鸿门宴上他却轻易地放走了刘邦。鸿门宴上项的表现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

  作为政治家:胸无城府,轻信敌人;自大轻敌,刚自用;不善用人,用人唯亲;优柔寡断,沽名钓誉。(寡谋的武夫)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率真、重情、尚义(坦荡的君子)

  小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我们将项羽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评价,认为他有很多幼稚之处,有很多缺点,这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地评价。我们认为他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君子之度”的人,不乏可爱之处,这是我们从道德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对他进行了个性的解读。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首先应该对其做出客观地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解读。正因为如此,司马迁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批评他自矜功伐、迷信武力、不善自省等缺点;另一方面又将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把他当做英雄来歌颂,认为他作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毫不吝惜对他的赞美和喜爱。

(灯片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

  2、司马迁善于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本文中作者用了哪几朵“云”来托出项羽这轮“明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

  刘邦:

  圆滑狡诈,随机应变一一项羽:胸无城府,轻信敌人

  谦虚谨慎,能屈能伸一项羽:自大轻敌,刚傻自用

  知人善用,用人唯贤一一项羽:不善用人,用人唯亲

  (2)项伯:公私不分,立场不明。

  (3)范增:老谋深算,远见卓识

  (4)张良:足智多谋,从容应对,忠心事主

  (5)樊: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小结:刘邦的性格恰好和项羽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反衬项羽的性格。狗私泄密、公然作奸的项伯深得项羽的信任,而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范增一再“举块”却遭项漠视,这两人从侧面衬托出项羽的不善用人、用人唯亲。樊哈的一番“义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张良的从容辞谢让项羽坦然受璧,纵虎归山,这又衬托了项羽的沽名钓誉、缺乏远见和政治上的幼稚。

作者善于在对比衬托中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用刘邦等人的的形象有力地衬托出主要人物项羽的个性,这就是“烘云托月”的写法。

  注:在学生自主地分析人物的性格,自由阐述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适时地联系以下三则资料,适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二、课堂小结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换言之,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他的失败在于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天真的孩童(联系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相关片段)。

他常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项羽不善权谋,更不屑用权谋来战胜对手。所以,他输给了历史,输给了阴谋。(灯片打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评价:“项羽是英雄,那叫本色英雄;刘邦也是个英雄,那叫时世英雄。在那个时代,本色英雄抵不住时世英雄。”)

  课堂小结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换言之,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悲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剧是历史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他的失败在于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天真的孩童(联系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相关片段)。他常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项羽不善权谋,更不屑用权谋来战胜对手。

所以,他输给了历史,输给了阴谋。(灯片打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评价:“项羽是英雄,那叫本色英雄,刘邦也是个英雄,那叫时世英雄。在那个时代,本色英雄抵不住时世英雄。”)

  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跟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领。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四、布置作业

  1、对话历史:如果你能穿越历史,回到千百年前,你会对项羽说些什么呢?请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注: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时间充裕则让学生当堂写,当堂说;时间不够则留为课后练笔。

  2、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的相关教案,感谢阅读。

相关资讯
270度是什么角

270度是什么角

270度是什么角
270度是优角。大于180度角而小于360度角的角叫优角。因此,270度的角是优角,优角也称凹角。与优角对应的是劣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统称劣角。角在几何学中,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对象。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它们的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25是质数还是合数
25是合数。质数是指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合数则是指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即不是质数的正整数。为了判断25是否为质数或合数,需要检查25是否有除了1和25以外的因数。25的因数有1、5、25,因为25除了1和25本身外,还有5作为因数,所以25不是质数。
28的因数有

28的因数有

28的因数有
28的因数有1、2、4、7、14、28。用短除法求28的质因数可知:28=1×28;28=2×14;28=4×7,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出32的因数为1、2、4、7、14、28。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
32的因数

32的因数

32的因数
32的因数是1、2、4、8、16、32。用短除法求32的质因数可知:32=1×32;32=2×16;32=4×8,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出32的因数为1、2、8、16、32。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
33的因数

33的因数

33的因数
33的因数为1、3、11、33。用短除法求33的质因数可知:33=11×3×1,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出33的因数为1、3、11、33。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
35节等于多少公里每小时

35节等于多少公里每小时

35节等于多少公里每小时
35节航速是64.82公里。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1海里等于1.852千米(公里),也就是1节航速等于就是1.852千米每小时,35节航速的公里数等于35节乘以1.852千米,也就是64.82公里。舰船在单位时间内所航行的里程,以海里/小时计算,简称节,这是舰艇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之一。
360的因数有多少个

360的因数有多少个

360的因数有多少个
360的因数有24个,分别是1、2、3、4、5、6、8、9、10、12、15、18、20、24、30、36、40、45、60、72、90、120、180、360。用短除法求360的质因数可知:360=2×2×2×3×3×5×1,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出360的因数。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
37的因数

37的因数

37的因数
37的因数有1、37。用短除法求37的质因数可知:37=37×1,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1、37。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在小学数学里,两个正整数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约数。
38合数是多少

38合数是多少

38合数是多少
38的合数是11、24、38。38是一个偶数和合数,其因数包括1、2、19、38,共4个。在数学中,合数是指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自然数。因此,38的合数包括11、24、38本身。这些数字被列出来作为38的合数,是因为它们都能被38整除,且不是1和38本身。
39的因数

39的因数

39的因数
39的因数有1、3、13、39。用短除法求225的质因数可知:39=13×3×1,由质因数相乘组合可得:1、3、13、39。因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称b是a的因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