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类·公办
高校层次 专科(高职)
所属地区重庆·重庆市

应用化工技术

第 1 页 共 29 页一、专业与学制

专业名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代码:570201入学要求:1.普通高中毕业生2.中职毕业生学 制:3 年二、专业分析

(一)行业企业需求分析重庆市是国家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布局的综合性化工基地。经过数十年发展,重庆化学工业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化学工业体系,成为重庆 6+1 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几年,国际、国内产业向中国和西部的梯度转移步伐加快,重庆市将是世界化工行业战略投资的重点区域。随着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园区的逐步建成发展壮大,大批著名的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其它化工企业在这里落户,国外诸多化工企业在三大化工园区设立了子公司,民营化工企业凸显活力。随着中石化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田勘探开发实现重大战略性突破,重庆市 2 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展,有助于发挥产地优势引进高附加值的用气项目和先进企业,有助于提高我市化工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重庆市三大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化工、材料、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性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化工、材料化工行业从事生产运行控制、设备维护操作、分析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代化工生产对重庆化工职业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使得职业结构不断变化,行业的快速发展急需能满足职业结构变化需要的一线高端技能型操作人才。据统计,2011 年重庆市化工行业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 298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902 亿元,从业人员 8.14 万人。其中高中(包括中专、技校)以下文化程度占 81.0%,大专占 11.6%,本科以上占 7.4%。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向社会发布的人才需求目录,到 2015 年底重庆化工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 10 万以上,高职第 2 页 共 29 页高专类人才约为 2.0 万,缺口达 1.1 万,涉及化工操作、设备维护、分析检验、化学品营销等专业岗位。(二)专业定位1.专业建设目标

按照学院“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政府、学校、企业相衔接的”的“三个三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全方位的调研结果和涉及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借助园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园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由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训练的人才培养过程。以优质课程为核心构建职业化新型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完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本专业及重庆市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教学、生产、科研、服务四个方面为同类专业起示范、引领作用,为“三区”经济建设服务。2.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爱岗敬业、安全生产意识、责任关怀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高水平化工岗位技能和相应基础知识,主要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通用化工产品、专用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管理与工艺操作等岗位群的技术技能人才。3.服务面向定位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涪陵区、渝东南地区、三峡库区从事化学品生产、产品检测、设备维护及生产管理等岗位群工作(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化工生产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化工生产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能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化工生产运行、化学品检验、产品销售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四)人才培养规格1.知识要求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第 3 页 共 29 页(2)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及化学反应过程的相关知识。(4) 熟悉化工生产设备和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2、素质要求

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结协助精神;具有良好的开拓和创新能力。3、能力要求

(1)通用能力①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人际沟通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2)职业能力①具有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技能。②具有化工产品分析检验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③具有设备维护和管理、故障诊断及处理的能力。④具有化工生产运行、车间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4、职业态度

(1)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按章操作,确保安全。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相互尊重。节约成本,降耗增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遵守规章,重视安全。吃苦耐劳,激情创业。保护环境,文明生产。不断学习,努力创新。(2)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技术方法解决日常事务、社会交流、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3)具有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和教条,乐于通过亲历实践,检验、判断各种专业理论和技术问题以及社会现实问题。(4)在专业工作中,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5)能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6)在专业学科工作中,既要有市场经济观念,也要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12671号-3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