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有油水成分,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虫蛀,所以古人就想出了火烤的办法,把竹简放到火上炙烤.经过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且防虫蛀所以火烤是竹简制作的重要工序.当时人们把这个工序叫做“杀青”,也叫“汗青”“汗简”.“杀青”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到了秦朝,有了笔,于是,简牍上的字可以不用刀刻而用笔写了.那时候,人们写文章常常用毛笔把初稿写在竹青上因为竹青光滑,要修改只须揩去就行了,初稿改定后,就削去竹青,把定稿写在竹白上.这一道手续也叫“杀青”.[1]“杀青”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叙》:“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立以杀青.”关于杀青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杀青”即“汗青”,如《后汉书·吴祐传》:“恢(吴祐之父)欲杀青简以写书.”李贤注释说:“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为汗简.”一是认为“杀青”是指“书籍定稿”而言,因古时杀字有削、剐之意,当将初稿草拟于青竹上后,定稿时再将竹削去青皮,书于竹白之上,字迹吃于竹后,再改就难了,故后世就用“杀青”泛指“书籍定稿”,如宋代陆游就有“《三巷》奇字已杀青,九泽旁行方著录”的诗句古人在青皮竹片上刻字,为了使竹片干燥、易于修改,就在火上烤,竹片里的水分渗出来后就像出汗一样,因此把这样的竹片叫“汗青”.整部书刻完定稿后,就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现代人推而广之,用以形容影视作品的拍摄完毕.也就是说影视作品“杀青”后,拍摄内容已经完成,就不会再有大的修改了.当然,“杀青”这个词和许多成语典故一样,被不求甚解的现代人滥用得一塌糊涂.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