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作者:
朝代:
形式:
寒食雨二首
苏轼〔宋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不能吊祭。
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注释
**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两月”句: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胭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何异。
**不已:一作“未已”。
**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
**庖(páo):厨房。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
⑾“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之遥,欲吊不能。
⑿“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
⒀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查看全文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中秋对月次张行中韵
**翰〔元代〕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一
庾信〔南北朝〕

吴孟文墨梅
**翰〔元代〕

拟古诗
鲍照〔南北朝〕

古意二首 其一
刘诜〔元代〕

陪林叟池上晚酌
胡奎〔元代〕

秋胡行
曹丕〔魏晋〕

题梅月图为长沙人作 其一
胡奎〔元代〕

赠长沙公 其四
陶渊明〔魏晋〕

送牟都事景阳赴浙东师幕
宋无〔元代〕

彩牛养生 万年历查询 天气预报十五天 成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文言文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