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利民开发区学院路288号(地铁二号线终点站)

人气值:22127755

普通本科
理工类
民办
开设专业

俄语

“美丽的北国,耀眼的弧光,雪花与焊花交融的城市”——哈尔滨,这里有着焊接领域的最高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有着世界焊接第二大所-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在这个焊接学术与科研氛围浓厚的城市,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焊接技术专业正式建立(现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专业;学校是黑龙江省焊接协会理事单位和中国焊接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在这里这里培养出了全国最美青工、技术能手—中车集团臧铁军,培养出了1700余名同学先后进入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与工作,并为中国北车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培养了大量的焊接工程及技术人员,培养出了1000多名国家中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1.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用领域
随着飞机、汽车、高铁、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结构材料日益轻量化,核电、化工、能源等行业的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要求的提升,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有色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焊接技术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航天工程、船舶工程等国家大型基础工程,都大量的采用了先进焊接尤其是自动化焊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的制造对焊接的自动化程度要求日新月异。我国焊接产业逐步走向“高效、自动化、智能化”。
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中,与焊接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有8项,如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电力、农业装备、新材料。焊接技术作为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是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如今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比焊接更为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的连接。
目前,我国的焊接自动化率还不足30%,同发达工业国家的80%相距甚远。从20世纪末国家逐渐在各个行业推广自动焊的基础方式-气体保护焊,来取代传统的手工焊,现已初见成效,可以预计在未来的5年,国内自动焊焊接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学生发展前景巨大。
2.校企共建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助力卓越工程师培养
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秉承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2018年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英才班”。校企共建,优势整合,侧重培养具有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及现代焊接质量检测技术、掌握国际焊接工程师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焊接自动化设备操作、开发,定制焊接工艺,焊接质量检测、销售和维护焊接设备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3.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专业特色
(1)定位准确,依托优势,追求卓越
2011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专业与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校企专家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全过程,45%课程由企业导师指导,企业与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共享、教学与生产技术需求同步,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具备焊接质量检测与分析、自动化焊接设备编程与维护能力的“卓越焊接工程师”。
(2)面向市场,按需培养,保证高端就业
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专业是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重点需要专业,是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各行业紧缺焊接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焊接结构设计、焊接生产与管理等工作,校企联合培养按照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学生在航天、造船、汽车制造、科研院所等多领域就。
(3)大学期间可以免费考取相关行业认证
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机械工业部,是焊接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综合科技实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1999年7月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现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先进焊接技术与装备创新能力平台、国家焊接自动化系统集成示范基地、部级重机械工业高效优质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哈焊院将指派专门工程技术人员入校进行教学指导工作,并开放其实验场地供我校学生使用。
(5)生活、学习环境优越
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专业,按照我校“一优、三化、四师、五强、两高”的资源配置要求。集合全校优质教学资源,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单独配备专业教室,采用小班制授课;注重挖掘学生特质潜能,侧重个性化培养;配备“辅导员、专业教师、学业导师、德育导师”,全方位全过程培养;专业核心课程配备一流教师团队,骨干课程由企业研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亲自授课,保证高质量教学,确保学生能以高素质就业。
4.师资队伍,校企共建服务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焊接技术与工程(英才班)专业教师队伍,富有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5人,其中副高职以上20人,中级职称8人,助教4人,技师、高级技师3名,教师具有行业科研和生产经历,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华德学院外语学院主动适应全球发展与社会需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升级的背景下探索供给侧改革,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学院下设英语、俄语(零起点)两个专业,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的学科背景特点与办学优势,以“英语+翻译+工科背景知识”模式和“俄语+商务+工科背景知识”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通用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型外语人才。
今天就带您了解一下外语专业的需求和内涵,以及如何紧跟国家政策、立足区域优势、结合学校定位来推动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
“老牌”专业,社会需求如何?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外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全球治理”等战略,以及哈尔滨新区、黑龙江自贸区的建立,都表明外语人才的培养到了重要机遇期。离开了外语人才,中国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迅速崛起,并大踏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外交流,需语言先行。语言通,经济、文化、民心才能通。这为外语类外向型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外语类人才培养提供了绝佳的出口,各类就业岗位数量也急剧增加。
为什么要培养“新型”外语人才?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加多元化,哈尔滨华德学院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培养具有工科与商科背景,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专业知识与行业知识渗透,语言能力与语域能力融合,能够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型外语人才,实现语言工具性、人文性、复合性的统一。
新文科 大外语
2019年,是中国外语教育极为重要的一年,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历史发展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追求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融合统一的培养模式,两者的融合统一是新文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外语专业不只是学外语的专业,而是通过外语来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知识,培养人文学科领域人才的专业。外语专业是指以外语为载体,着力研究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区域、商贸、文学、社会、政治、哲学、经济、艺术、法律、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心智空间、想象力、审美、思想力、创新力、分析综合等人文素养。
实训中心
外语学院拥有省内首家Transmate机辅翻译实训中心,是我校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重点示范建设的实验室之一,主要用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教学和翻译项目的实战训练。实训室能够满足英语、俄语等多个语种的翻译笔译教学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训。该实训项目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化翻译人才为目标,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突出现代翻译笔译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为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基础和环境。
未来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
人工智能时代给外语人才培养带来的不是挑战而是机遇。正如计算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人脑,反而需要更多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同理面对机翻,也应是拥抱它利用它,而不是惧怕被它取代。因为翻译质量的弥补、软件的设计、语料库的更新、译后的校对、修改、编辑等工作都离不开人,但我们利用它提高了效率,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机翻所取代的不是人, 而是烦琐、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使人工翻译可以有余力做技术含量高、更需要能动性的工作。这当然也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合型专职翻译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双语能力, 也要熟悉翻译技术, 掌握术语管理、译前和译后编辑等一系列能力。所以未来的翻译领域不是机翻完全取代人工的时代,而是人机共舞的时代;未来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是单语言技能的人才,而是人文和技术素养兼具的“翻译+语言工程师”。
主动识变、求变、应变,人工智能的出现反而为外语学院的专业发展和特色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工科背景,使我们对新技术更应有更强的敏感性和应用意识,意识到技术素养将成为未来译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中增加信息检索能力、CAT工具应用能力、术语能力和译后编辑能力, 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工程技术、语料库技术、翻译协作平台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QA翻译评估、项目管理的能力。这体现了学科融合,是新工科新文科融合的典范。学校,他们为卓越焊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5.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主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主要行业就业,主要在航天、船舶、汽车、压力容器等工程领域从事焊接工艺编制与实施、焊接结构设计、焊接生产管理、焊接产品销售、焊接质量检验与分析以及焊接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工作。如航天研究所、上海造船厂、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还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报考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