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奇教育 > 教育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的翻译

2022-09-30 15:22:38 天奇生活 【 字体:

  翻译: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清澈。醒:清醒。独:唯独。放:放逐。该句出自屈原所作的《楚辞》中《渔父》一文,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的翻译

  《渔父》原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翻译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渔父》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4、是:这。以:因为。见:被。

  5、淈(gǔ):搅浑。

  6、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16、濯:洗。

  17、缨:系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在颔下打结。

  18、遂:于是。去:离开。

  19、复: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的翻译

  《渔父》赏析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渔父》创作背景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楚辞中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相关资讯
10个简短正能量小故事

10个简短正能量小故事

10个简短正能量小故事
1、《爱心的礼物》:小明生日时,小李送给他一本自己珍藏的漫画书,因为知道小明喜欢漫画。小明非常感动,决定在自己的生日时也送给小李一份特别的礼物。2、《分享的快乐》:小红带着一块巧克力来到学校,她把巧克力分成两半,一半给了好朋友小绿。小绿很高兴,于是他们一起分享了这份快乐。3、《助人为乐》:小明在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拎着很重的袋子,他主动上前帮助她提起来,送她回家。老奶奶非常感激,邀请小明去她家吃饭。
10—13岁的儿童谜语

10—13岁的儿童谜语

10—13岁的儿童谜语
1、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象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一一谜底:雪;2、什么海可以装下世界上所有东西?一一谜底:脑海;3、浑身鱼鳞甲,长条绿尾巴,盐水泡一泡,反而有味道(打一水果)一一谜底:菠萝;4、模样像手掌,穿着绿衣裳,掌上布满刺,沙漠也生长(打一植物)一一谜底:仙人学;5、大火烧了桌和椅,拨打电话牢牢记,消防战士立即到,救人灭火喷水急(打一电话号码)一一谜底:119。
登鹳雀楼的诗意及原文

登鹳雀楼的诗意及原文

登鹳雀楼的诗意及原文
诗意: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雪梅古诗的诗意和道理

雪梅古诗的诗意和道理

雪梅古诗的诗意和道理
诗意:其一: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其二: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词鉴赏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词鉴赏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词鉴赏
赏析: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是什么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是什么

望湖楼醉书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其一: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其二: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及原文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及原文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及原文
诗意:其一: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雪梅古诗的诗意及原文

雪梅古诗的诗意及原文

雪梅古诗的诗意及原文
诗意:其一: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其二: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是指谁

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是指谁

送元二使安西的元二是指谁
元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第二。《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